(一)生育期 棉花從出苗到吐絮所需的天數,稱為生育期。生育期長短,因品種、氣候及栽培條件的不同而異,一般中熟陸地棉品種約130一140天。在優越的生產條件下,可促使棉花生長加快,發育提前。因此,創造適宜條件,滿足棉花生育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就能促進棉花早發,延長有效結鈴期,從而達到早熟、優質、高產的目的。
(二)生育時期 在棉花整個生育過程中,共經歷五個生育時期,
1.播種出苗期:播種一出苗,約需10一15天;
2.苗期:出苗一現蕾,約需40—45天;
3.蕾期:現蕾一開花,約需25—30天;
4.花鈴期:開花一吐絮,約需50—60天;
5.吐絮期:吐絮一收花結束,30—70天不等。
二、棉花的生長發育
(一)種子的發芽和出苗
1.棉子發芽出苗過程 棉花種子內部貯藏豐富的營養物質。因此,棉子發芽一般需要經歷三個過程:一是吸水膨脹過程;二是貯藏物質分解分化過程;三是胚細胞生長、分化過程。 種子吸水膨脹后,酶的活性逐漸加強,使子葉內的貯藏物質分解轉化為可溶性的、較簡單的物質,供胚吸收利用。胚吸收養分后,即開始細胞分裂、生長、分化,形成幼苗的不同器官。當胚根突破珠孔向外伸長達種子長度一半時,叫做發芽。 發芽后,條件適宜,胚軸伸長為幼莖。幼莖起初彎曲呈弓背狀,待頂破士后便很快伸直,并將子葉帶出土面,當子葉平展時,叫做出苗。
2.棉子發芽出苗需要的條件 溫度棉花是喜溫作物,棉子發芽的最低溫度為10.5一 12℃,適宜溫度為28—30℃,最高溫度為40—45℃。在臨界溫度范圍內,溫度越高,發芽越快。在晝夜平均溫度相同的條件下,變溫比恒溫更有利于發芽。棉子出苗時對溫度的要求比發芽高。試驗表明,一般陸地棉品種出苗需要l60C以上,在16— 32℃之間,隨溫度的升高出苗速度加快。 水分 棉子種皮厚而堅硬,種子內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 所以棉子發芽需要吸收較多的水分,陸地棉為種子風干重的 61.6%。因此,棉子在播種前需要浸種,吸足水分,利于發芽出苗。棉子發芽出苗與土壤水分狀況關系密切。一般土壤水分為田間持水量的70%左右時,發芽率高,出苗快;若土壤水分 為田間持水量的45%時,則發芽率低,出苗慢。鹽堿地棉田, 在含鹽量不超過0.25%一0.3%的范圍內,土壤含鹽量越高, 棉子發芽出苗所需的土壤水分也越高。主要是降低鹽分溶液濃度,有利于棉子吸水,發芽出苗。 氧氣 棉子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要有充足的氧 氣,才能增強呼吸作用和酶的活動,將不可溶性物質轉化為可 溶性物質,供發芽出苗需要。因此,要做好整地保墑工作,掌握適宜的播種深度,播后松土,以滿足棉子發芽出苗對氧氣的需 要。
(二)根及其生長 棉花的根系為直根系,由主根、側根、支根和根毛組成。 棉花是深根作物,主根人土深,側根分布廣。主根入士深度可達2米以上。側根主要分布在地表以下10—30厘米土層內,上層側根擴展較長,一般可達60一100厘米,往下漸短,形 成一個倒圓錐形的強大根系網。 棉花主根生長速度是前期快,后期慢?,F蕾前主根比莖生長快,主根長度約為莖高的4—5倍?,F蕾后,棉株地上部分生長加快,側根迅速增加,主根生長速度相對減慢。開花后,由于棉株地上部分生長旺盛,進入大量開花結鈴期,主根生長速度緩慢。 適宜棉花根系生長的條件是:土壤溫度18—25℃,土壤 水分為田間持水量的60%一70%,土壤酸堿度(pH值)6.5— 8.5,土層深厚,土壤質地疏松,土壤養分含量豐富。
(三)莖、枝及其生長 棉花的主莖由節和節間組成,著生葉片的地方叫做節,節與節之間叫節間。節間的長短是衡量棉株生長是否穩健的一個重要指標,生長穩健的棉株,節間較短,徒長的棉株節間較長。莖的顏色生長前期呈綠色,以后隨著莖稈逐漸生長、成熟, 由下向上逐漸變為紅色。主莖顏色經常作為田間診斷的指標。 另外,主莖上著生茸毛,具有保護作用。還有油腺,油腺內有棉酚,有抵抗害蟲作用。 棉花主莖的生長速度,一般苗期生長緩慢,現蕾后逐漸加快,初花期生長最快,盛花期后又逐漸減慢。主莖生長快慢,受溫度、水分、養分、光照等條件的影響。 棉花的莖上有分枝。分校有果校和葉枝兩種。果核能直接長出花蕾,開花結鈴。時枝間接長出花蕾,開花結鈴。 棉花的莖枝生長發育的適宜溫度為20—30℃,溫度低于19℃時,果枝發育受抑制。溫度高,水肥不當時,莖枝徒長。一 般現蕾后,溫度在25℃左右時,主莖每長一節或出現一個果 枝約需3天左右。果校每長一節約需6天左右。土壤水分以 田間待水量的60%一70%為宜。另外,還要有充足的光照和 適宜養分。
(四)葉及其生長 棉花的葉分為子葉、先出葉和真葉。 子葉兩片,一般呈繭形,對生在子葉節上。子葉是棉花出現真葉前,制造有機養分的主要器官。因此,三葉期以前,要注意保護好子葉。 先出葉位于枝條基部的左側或右側。為不完全葉,葉形多 為披針形或長橢圓形,易脫落。 真葉有主莖葉和果枝葉,為完全葉。葉片為掌狀,通常有 3—5裂或更多。真葉出生的速度與溫度有密切關系。出苗到第 l片真葉出現,氣溫在14℃時,需要20多天;16一18℃時, 需10一12天;25℃時只需5—7天。自第 l片真葉出現以后, 隨氣溫升高,真葉出生速度逐漸加快,平均每隔3—4天可長出 l片真葉。葉片的葉齡可達70—90天,其中以出生21—28 天的光合效率最高,超過60天以上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降低。 據研究,豐產棉田的葉面積動態應該是:初蕾期葉面積系 數0.2—0.3;初花期1.5—2;盛花期3—3.5,最大葉面積系數不宜超過4;始絮期2—2.5,以后緩慢降低。
(五)現蕾 當棉株第一果校上出現蕎麥粒大小(長、寬約3毫米)的三角形花蕾時叫做現蕾。棉花的花蕾是由果枝的頂芽分化發育而成的。一般陸地棉品種長出6—8片真葉時,開始出現第一果枝,長出第一個花蕾,大約現蕾后20—25天就可發育成完全的花。 棉花現蕾的順序是由下向上,從內向外,以第一果枝第一果節為中心,呈螺旋曲線由內圈向外圍發展現蕾。相鄰兩果校的同一節位現蕾間隔的天數稱為縱間期,一般為2—4天。同一果枝相鄰兩果節現蕾間隔的天數叫橫間期,一般為5—7天。 棉花現蕾的最低臨界溫度為19—20℃,在肥水條件適宜,溫度不超過30℃時,溫度越高,現蕾速度越快,現蕾越多。 天津地區7月上、中旬,日平均氣溫多在25℃以上,所以棉株 生長旺盛,現蕾數最多。蕾期土壤濕度以保持田間待水量的 60%一70%為宜,如果低于55%時和高于80%以上,都會不利于棉株正常生育,影響增蕾保蕾。
(六)開花、授粉與受精 棉花現蕾后約經25天左右開花。開花順序和現蕾順序相同。開花前一天的下午,花冠急劇伸長露出苞葉,于次日早晨花冠開放,呈乳白色,到下午三、四點后逐漸萎縮,變成微紅色,第二天變成紫紅色并凋萎,一般到第三、四天花冠脫落。但在開花時遇雨,花冠殘留在于房上,易引起幼鈴感病脫落。 棉花開花后,花粉粒落到柱頭上,稱為授粉。棉花以自花授粉為主,因花大色艷,又有蜜腺,能引誘昆蟲傳粉,所以也有一部分是異花授粉的。一般異花授粉率達2%一12%,故稱棉 花為常異花授粉作物。 授粉后,花粉粒便在枝頭上萌發,約在 l小時內即可伸出花粉管,開始受精過程。從授粉到受精結束,一般約需24—30小時。沒有受精的胚珠,就很快死亡成為不孕子。 棉花授粉、受精,一般以天氣晴朗微風,空氣濕度60%一 70%和溫度25—30℃時最為適宜。開花時遇雨,花粉粒吸水 膨脹破裂,喪失生活力。溫度低于15℃或高于35℃,也會使花粉粒的生活力降低,阻礙受精。沒有受精的子房就會脫落。
(七)棉鈴、種子和纖維的生長發育 棉鈴是由受精的子房發育而成。棉鈴有3—5室,每室有子棉 l瓣。棉鈴的生育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體積增大階段受精后約25—30天,棉鈴體積可能長到應有的大小。內部充實階段:棉鈴體積達到應有大小后,便進入內部充實階段,約經歷25—35天。開裂吐絮階段:棉鈴完成前兩個階段后,在適宜的條件下,鈴殼脫水失去膨壓而收縮,沿裂縫線開裂,露出子棉,稱為吐絮。從開裂到吐絮大約需要5—7天。三個階段雖有一定的先后順序,但并不能截然分開。 棉鈴的大小,常以平均單鈴重或每千克子棉所需的鈴數來表示。陸地棉品種的單鈴重一般為4—6克,即180—240個鈴可收 l千克子棉。 棉鈴按結鈴時間,可劃分為伏前桃、伏桃和秋桃,總稱為三桃。7月15日以前所結的成鈴(棉鈴直徑達2厘米)為伏前桃;7月16日一8月15日所結的成鈴為伏桃;8月16日以后所結的成鈴為秋桃。 根據棉鈴吐絮時間早晚,可分為霜前花和霜后花。在生產上常把嚴霜后5天以前所收的棉花,稱為霜前花;把嚴霜后5天以后所收的棉花,稱為霜后花。霜前花纖維品質和鈴重等均好于霜后花。 棉子是子房內受精的胚珠發育而成的。在棉鈴發育的同時,棉子也迅速發育。一般在受精后20—30天,棉子體積可達到應有大小。棉子的大小用“籽指”來表示,即100粒干棉子的重量。一般為9一12克。 棉纖維的發育過程可分為伸長期、加厚期和扭曲期三個時期。 伸長期:棉花開花后第2天纖維初生細胞開始伸長,受精后5一15天伸長最快,25—30天纖維達最后長度。一般開花后3天內開始伸長的可發育成長纖維,3天后開始伸長的只能形成覆蓋種子表面的短絨。影響纖維伸長的速度和長度,除品種等因素外,水分是主要因素。據研究表明,當土壤水分低于田間持水量的55%時,則纖維縮短2—3毫米。此外,溫度低于16℃及光照不足,也會使棉纖維變短。 加厚期:棉纖維加厚一般從開花后20—25天開始,每天淀積一層,直到裂鈴時停止,約需25—30天。加厚的速度和厚度,因品種和環境條件而異。在環境條件中,溫度是影響纖維加厚的主要因素。在20—30℃的溫度范圍內,溫度越高,加厚越快,而低于20℃纖維停止加厚。因此,后期棉鈴不成熟的棉纖維較多,品質差。 扭曲期:此期一般在棉鈴開裂后3—5天完成。 棉子上纖維的多少,常用“衣指”或“衣分”來表示。衣指即 100粒子棉的纖維重(克);衣分是指皮棉重占子棉重的百分數。
三、棉花的生長發育特性
(一)無限生長習性 棉花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主莖能向上持續生長,不斷地生長果枝,果枝又可不斷地橫向增生果節,蕾鈴能不斷增加。 這一特性,對奪取棉花高產是極為有利的條件。在生產上應用的適期早播、促壯苗早發、防止早衰和地膜覆蓋等措施,都是根據這一特性,盡量延長生長期,增加有效結鈴期,來充分發91揮棉花的增產潛力。棉花的無限生長習性,也有不利的一面。 例如易徒長,易貪青晚熟,后期還容易出現二次生長等。
(二)喜溫、好光 棉花是喜溫作物,一生都需要較高的溫度。據研究,生長發育最適宜的溫度為25—30℃。棉花各生育時期所需最低溫度是:種子發芽10.5—12℃,出苗16一17℃,開始現蕾19— 20℃。在棉鈴發育過程中,溫度低于15℃纖維不能伸長,低于 20℃纖維停止加厚。 棉花是好光作物,光照時間的長短和光照強度都會影響棉花的生育。一般棉花在每日12小時光照條件下發育最快, 而8小時光照條件下,由于棉株營養不良,反而延遲發育。棉花需要的光照強度比一般作物如小麥等都要高。
(三)生長并進時間長 棉花從現蕾開始,即進入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的時期,一直到吐絮,一般長達70—80天。在這段時間內,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之間,在營養物質分配以及對環境條件的需要上存在著矛盾,如果處理不當,造成營養生長過旺或是生長不良,都會引起蕾鈴脫落,達不到多現蕾、多結鈴、結大鈴的目 的。
(四)再生能力強 棉株的每個葉腋里都生有腋芽,當棉株遭受風、雹、蟲等自然災害后,只要時間充裕,采取措施創造適宜條件,就可以長出新枝條,獲得一定的產量。 棉花的幼根斷傷以后,能長出更多的的新根。蕾期深中耕,就是對這一特性的利用。 此外,棉花還具有適應性廣和株形可控性,使棉花豐產栽 培具有十分豐富的內容。
四、棉花的蕾鈴脫落與保蕾保鈴的途徑
(一)蕾鈴脫落的一般規律
1.蕾鈴脫落的比例 在蕾鈴脫落中,落蕾與落鈴的比例, 總的趨勢是落鈴率高于落蕾率,其比例約為3:2。
2.蕾鈴脫落的日齡 現蕾以后ll一20天的脫落最多,20天以上的大蕾脫落的較少。棉鈴開花后3—8天的幼鈴最容易脫落,以3—5天為最多,10天以上的幼鈴很少脫落。
3.蕾鈴脫落的部位 一般下部果枝蕾鈴脫落少,上部果枝蕾鈴脫落較多;靠近主莖的蕾鈴脫落少,離主莖遠的蕾鈴脫落多。但密度過大,肥水過多,棉株徒長時,蕾鈴脫落部位與上述相反。
4.蕾鈴脫落的時期 蕾鈴脫落的時期,一般是棉花初花期以前很少脫落,以后逐漸增多,到開花結鈴盛期達到高峰, 以后又逐漸減少。據研究,7月下旬一8月上旬開花結鈴盛期的脫落數約占總脫落數的56%左右。
5.不同棉種和品種間蕾鈴脫落的差異 據統計,陸地棉脫落率最高,中棉次之,海島棉最低。陸地棉品種間,蕾鈴脫落率差異較大,相差高達35%左右。
(二)蕾鈴脫落的原因
1.生理脫落 生理脫落是蕾鈴脫落的基本原因,約占總脫落率的70%左右。造成生理脫落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l)有機養料不足或分配不當 當外界環境條件不適合時,棉株生長瘦弱或徒長,引起棉株體內有機養料不足或分配不當,使蕾鈴得不到充足的有機養料而脫落。在外界環境條件中,對生理脫落影響最大的是肥、水、光、溫等因素。
(2)沒有受精 未受精的幼鈴,由于生長代謝強度弱,吸收養分能力差,必然導致脫落。影響受精的原因很多,開花時遇到降雨、高溫、干旱等不良環境條件,都會破壞花粉和授粉受精過程。
(3)植物激素平衡失調 棉株體內含有生長素、赤霉素、 細胞分裂索、脫落酸和乙烯五大類內源激素。這些激素類物質含量發生改變后,會使激素之間失去平衡狀態,引起蕾鈴脫落。
2.病蟲害 病蟲害可直接或間接地引起蕾鈴脫落。蟲害有盲蝽象、棉鈴蟲、棉蚜等;病害主要有枯、黃萎病和紅葉莖枯病等。
3.機械損傷 棉花生長期中,田間操作管理不慎,或者遭到冰雹、暴風雨等的襲擊,都會損傷枝葉或蕾鈴,引起蕾鈴脫落。
(三)保蕾保鈴的途徑
1.改善肥水條件 主要是針對瘠薄棉田,這類棉田肥水供應不足,棉株后期易早衰。增肥、增水對減少蕾鈴脫落有顯著效果。
2.調節好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系 主要針對肥沃棉田,這類棉田容易出現徒長。應通過肥水、中耕、整枝和使用生長調節物質等綜合栽培措施,協調好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系,使有機養分分配合理,減少蕾鈴脫落。
3.用合理密植改善棉田光照條件 主要通過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減少蔭蔽,改善田間光照條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從而減少蕾鈴脫落。
4.加強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把病蟲害所引起的蕾鈴脫落減少到最低限度。
五、棉花的需肥規律
(一)產量與需肥量的關系 棉花產量不同,需要的氮、磷、鉀數量也不同。一般每生產 50千克皮棉,約需吸收純氮6—9千克,五氧化二磷2—3千 克,氧化鉀6—8千克。據研究,隨產量的提高,需肥量有減少的趨勢。因此,提高產量不是單純依靠肥料因素,而是各項栽培措施綜合作用的結果。
(二)不同生育時期的需肥特點 棉花不同生育時期,吸收氮、磷、鉀的數量也不同。棉花對 氮的吸收,出苗至現蕾期為5%左右,現蕾至開花期為9%一 l1%,開花期為56%左右。對磷、鉀的吸收量,則表現為前期少、中后期多,開花后磷、鉀吸收量分別為70%和80%左右。
(三)施肥原則 棉花需肥量大,生育期長,施肥次數多??茖W、經濟施肥應掌握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有機肥為主,化學肥料為輔;增施氮肥,配合磷鉀肥的原則。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一般應占總施肥量的60%以上),應根據棉花不同生育時期的需肥特點, 掌握“輕施苗肥,穩施蕾肥,重施花鈴肥,補施蓋頂肥”的原則。
六、棉花的需水規律
(一)需水量 棉花的需水量或稱田間耗水量,是指棉花從播種到收獲, 全生育期內本身所利用的水分及通過葉面蒸騰和地面蒸發所消耗水量的總和。據研究,畝產50千克皮棉的棉田總耗水量為300—400立方米,畝產100千克皮棉則總耗水量為450立方米左右。棉花不同生育時期需水量也不同,總趨勢是與棉花生長發育的速度相一致。苗期株小生長慢,溫度低,耗水量較少;隨棉株生長速度加大而耗水量也不斷增加,到花鈴期生長旺盛,溫度高,耗水量最多;吐絮后,棉株生長衰退,溫度較低, 耗水量又減少。 棉田的水分消耗,在苗期約有80%一90%是從地面蒸發的,而棉株蒸騰耗水僅占10%一20%;蕾期地面蒸發和棉株蒸騰耗水各占50%左右;花鈴期地面蒸發和棉株蒸騰耗水分別占25%一30%和70%一75%;吐絮后地面蒸發和棉株蒸騰耗水又基本趨于相等。
(二)對土壤水分的要求 棉花不同生育時期對土壤適宜含水量的要求不同。發芽出苗期,土壤水分以田間待水量的70%左右為宜,過少種子易落干,影響發芽出苗;過多易造成爛種,影響全苗。苗期土壤水分以田間持水量的55%一60%為宜,過少影響棉苗早發; 過多棉苗扎根淺,苗期病害重。蕾期土壤水分以田間持水量的 60%一70%為宜,過少抑制發棵,延遲現蕾;過多會引起棉株徒長。花鈴期是棉花需水最多的時期,土壤水分以田間持水量的70%一80%為宜,過少會引起早衰;過多棉株徒長,增加蕾鈴脫落。吐絮以后,土壤水分以田間持水量的55%一70%為宜,利于秋桃發育,增加鈴重,促進早熟和防止爛鈴。
七、棉花的產量結構、生育進程和種植密度
(一)產量結構 皮棉產量由每畝總鈴數,單鈴重及衣分三個因素構成。據研究,棉花平均單鈴重一般在4—5克,衣分約為36%一 40%。照此計算,畝產50千克皮棉需要4萬個左右的成鈴;畝 產75千克皮棉需要5.5萬個左右的成鈴;畝產100千克皮棉需要6.5萬個以上的成鈴;畝產125千克以上的皮棉需要7.5—8萬個成鈴。由此可見,畝鈴數是構成皮棉產量的主導因素。如畝鈴數相等,則產量又取決于鈴重和衣分的高低。
(二)合理生育進程 畝產100千克皮棉,其適宜的生育進程應是:4月20—25日播種,5月初出苗,6月中旬以前現蕾,7月上旬開花,8月底吐絮。一般伏前桃l一2個,伏桃10一12個,早秋桃3—4個, 8月25日左右全田開花結束,10月25日大部分棉鈴吐絮。
(三)種植密度 種植密度,是協調群體與個體之間的矛盾,充分利用光和空間,發揮棉花增產潛力的一項重要措施。 據棉區經驗,一般以株高定密度。株高100一120厘米,每畝留苗3000—3500株;株高80一120厘米,每畝留苗3500— 4000株;株高70—80厘米,每畝留苗4000—4500株;株高70 厘米以下,每畝留苗6000株以上。 另外,要注意合理配置行株距。目前普遍采用的配置方式主要有等行距和寬窄行兩種。等行距:高水肥棉田60—80厘米;中等肥力棉田50—60厘米;旱薄地棉田40厘米左右。寬窄行:一般高產棉田寬行80—90厘米,窄行50厘米左右;中等肥力棉田寬行60—80厘米,窄行40厘米左右。株距大小可按計劃密度折算。
棉花的果枝和葉枝是怎么回事?
棉花原本是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荒漠草原上的多年生亞灌木或小喬木,也就是說棉花也是木本的,經過人類長期栽培馴化,才逐步成了一年生的作物。
海島棉中至今還有多年生的木棉,人稱棉花樹。象小樹一樣,棉花的植株也有一個 主莖,主莖的葉腋處可長出側枝,根據其形態和結構不同將這些側枝分成兩類,也就是果枝與葉技。
果枝,顧名思義是開花結果的枝。果枝著生在主莖第3- 7節以上的葉腋處,一般每株可長10一15個果枝。果枝枝條曲折多節,每節長出一片葉和一個花蕾,營養條件好時還能長出小贅芽,不過該芽對棉花生產是無用的。每個果枝上著生的花蕾數因品種和枝條著生的上下位置不同而異,可有幾個至十幾個。但不是每個花蕾都能成鈴,棉花有蕾鈴脫落的生理特點;有時脫落率高達80%。棉花是無限花序,在生長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可不斷地分技、現蕾。但是,養分和溫熱條件畢竟是有限的,如任其發展不僅會使大量的蕾鈴脫落,那些晚生蕾鈴還可能遭霜凍,從而難以得到有價值的棉纖維。所以生產上要適時打去主莖莖尖,以限制果技數量, 打去果核的莖尖以限制晚蕾的出生,去掉無用的贅芽以使有限的營養供給早生大蕾鈴的發育。
葉技在栽培學上稱為營養技。葉枝著生在棉花主莖基部的幾個葉腋處,即在果枝的下邊。長大了的葉枝與主莖有相似之處,只是節間長、葉片小,從它的葉腋中也能長出果枝,只是這種果枝又短又小,蕾鈴也小,脫落嚴重,所產棉纖維品質也差。 葉枝斜向上方,有相當強的爭肥、爭水、爭陽光的能力。上竄很快,常常比打了頂尖的主莖還高出一頭,所以農民常稱之為“瘋杈”或“油條”。
很顯然,葉枝的存在會與果枝爭“吃”爭“喝”,造成群體郁蔽,導致果技的蕾鈴脫落和纖維產量、品質的下降。所以 一般在葉枝還小的時候人們就把它連同主莖下部的老葉一起去掉,棉農稱之為“抹褲腿”。但在一定條件下葉枝對我們也 有用處的,譬如說棉花早期主莖遭蟲害、雹災,可以把葉枝當主莖管理,挽回產量,這對棉花自身的生存繁衍也是有 利的。更有甚者,近幾年我國有些地區的棉農不再“抹褲腿” 去葉枝,而是保留主莖上全部的葉枝及4個左右的果核,靠這些果核和葉枝上長出的果枝生產棉花,農民稱之為“懶棉 花”。顯然種植“懶棉花”有省工、省力等優點,但也有人指 由這種管理辦法勢必影響棉纖維的質量。所以生產實踐中一定要因地制宜,通過實驗對比,選擇適宜的管理方法。
棉花栽培新技術簡介
一、地膜覆蓋棉花栽培技術
(一)地膜覆蓋棉花栽培增產的原因
1.提高土壤溫度,增加地積溫據測定,播種到出苗,地溫提高3—5℃,有利于一播全苗,出壯苗。出苗到現蕾,10厘米地溫比露地棉增加108℃,因而提前現蕾使棉花生育進程 加快,延長了有效結鈴期,為棉花高產優質創造了有利條件。
2.保墑、提墑,穩定土壤水分 據測定,5—20厘米土壤含水量,比露地棉的出苗期高4%,現蕾期高5%,初花期高5%左右。蓋膜后能使土壤深層的水分大量上移,70厘米以下的水分含量卻低于露地棉田,因此具有提墑作用。同時,土壤水分相對穩定,變幅小,有利于棉花正常生長發育。
3.改善土壤理化性質 蓋膜后能保護土壤,減少風燭、水蝕,使土壤不板結,仍保持疏松狀態。有利于棉花根系的發育。
4.改善土壤養分狀況 蓋膜后地溫升高,水分適宜,通氣良好,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動,提高了土壤中速效養分的含量。據測定0-10厘米土層硝態氮含量比露地棉田高12。8 ppm,速效磷含量增加16.6ppm。因而能提高土壤的供肥能力。
5.促進棉花生育進程,改善產量結構 據測定,蓋膜的棉田早出苗5—6天,早現蕾、開花9一12天,早吐絮17天左右, 有效結鈴期延長15天左右。所以使棉花產量結構得到改善, 伏前桃和伏桃顯著增多,秋桃比例減少,單株成鈴數和鈴重顯著提高,具有提高單產、促進早熟和改善纖維品質的作用。
(二)地膜覆蓋棉花栽培技術要點
1.生育特點
(l)發育早,生長快,前期易旺長。
(2)根系發達分布淺,抗旱防倒能力差。
(3)發育早,有效結鈴期長,后期易早衰。
2.技術要點
(l)增施底肥 覆蓋棉花生長發育快,結鈴多,產量高,需肥量大。因此必須增施底肥。底肥應以有機肥為主。同時,覆蓋后在苗、蕾期不便追肥,因而在底肥中應施用相當于苗、蕾期追肥的數量。據經驗,畝產皮棉125千克以上棉田,施有機肥5000千克,餅肥50千克,碳銨20—3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左右。
(2)播前澆水 覆蓋棉田,爭取全苗的主要問題是土壤墑情。春季澆水造墑有兩種方法,一是先澆水后整地起壟,二是先整地起壟后澆水,這種方法有利于保墑。要求覆蓋棉田0—20厘米土層含水量達到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一75%,這樣的濕度有利于全苗早發。
(3)整地起壟蓋膜 覆蓋棉田,整地要細,起壟要直,壟面細碎無坷垃,才能保證蓋膜質量,防止大風吹膜,雜草叢生。一般壟體規格為底寬100厘米,壟面66厘米,呈龜背形平滑畦面,壟高10厘米。雙行點播,行距46厘米,密度為3000株左右。 蓋膜要求是:先蓋膜后播種的,要當天整地,當天蓋膜;先播種后蓋膜的,要當天播種,當天蓋膜。蓋膜時,要把膜拉緊、 鋪平,緊貼地面,薄膜四邊埋壓7-10厘米,膜面每隔3—4米 壓一小土埂,以防進風揭膜。
(4)提高播種技術 覆蓋栽培,應選用長勢旺,后期不易早衰,增產潛力大,優質高產的品種。一般可在4月10一15日播種。播種有先播后蓋和先蓋后播兩種方法。先播后蓋有利于機播,便于提高播種速度和質量,但出苗后需及時放苗,否則容易燒苗;先蓋后播是普遍采用的方法,只要掌握好播種深度和封嚴播種孔,容易奪取一播全苗。此法是待棉花播種時再在膜上按行株距打孔,孔深3厘米,每孔點3—4粒發芽露嘴的種子。播后孔上封成小土堆,以防進風揭膜、跑墑和雨拍。
(5)加強田間管理
①及時放苗 先播后蓋的棉花,應在棉苗子葉展開由黃變綠后,及時放苗。若放苗過早,因膜內外溫差大,放出的黃瓣苗易死亡;放苗過晚,地膜易壓彎棉苗,高溫時還會燒苗。放苗時,最好用剪刀、小刀輕輕地把膜挑開,使幼苗由孔鉆出,待子葉上的水曬干后及時用細土嚴封放苗孔,以防進風揭膜和跑墑、降溫。先蓋膜后播種的棉田,待種子發芽扎根時,及時扒平播種孔上的小土堆.以利棉苗出土。
?、陂g苗和定苗 覆蓋棉花,從一葉期到三葉期,只有10天左右。根病死苗很輕時,間苗、定苗可一次完成。反之,應分次完成。定苗以一葉一心時進行為宜。早定苗,地溫高,墑情好,生長快,有利于壯苗早發。
②追肥澆水 覆蓋棉花發育早,生長快,結鈴多,需肥需水量增加、高峰期提前。肥水管理失誤,很容易造成早衰。覆蓋棉田,苗、蕾期一般不追肥?;ㄢ徠诜室缡?、重施,一般初花期要輕施,結鈴盛期要重施。追肥要開溝埋施,并結合澆水, 以發揮肥效。初花期追肥澆水后,為了防止棉花徒長,可噴灑植物生長調節劑,協調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之間的矛盾。覆蓋棉花,生長快,葉面積大,葉面蒸騰量比露地棉花高20%一30%,而且需水高峰提前,延續時間長。同時,覆蓋棉花根系分布淺,對干旱較敏感,尤其是伏旱,極易造成早衰。因此,要澆好初花水,結鈴盛期水和后期水,以防早衰,增加鈴數和鈴重。
④合理整枝 覆蓋棉花整枝一定要精細。整枝與一般大田不同的地力有兩點,一是伏前桃遇高溫高濕易爛桃,下部果枝要適當少留果節,二是有效花鈴期長,可多留3—4個果枝, 以充分利用時間和空間,爭取多結鈴,發揮地膜覆蓋增產的優 勢。
⑤防治病蟲害 因膜下溫度高,濕度大,適宜病菌繁殖, 苗病比較重,要注意防治苗病。又因地膜棉花發育早,長勢旺, 棉蚜和棉鈴蟲等害蟲均比露地棉花發生早而重,應早治、及時治。
二、棉花雜種優勢利用 棉花和其他作物一樣,雜交優勢也普遍存在。利用種間或品種間互相雜交,都能產生雜種優勢。雜種一代一般增產20%一30%,雜種二、三代仍有10%一12%的增產優勢。據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測定,“岱字棉15號×徐州209”雜種一 代增產23%,二代仍增產14%以上。雜交棉不僅提高棉花產量,而且雜交一代的早熟性、豐產性和纖維品質,都超過了雙親。因此,利用雜交優勢可為棉花生產開辟一條新的途徑。 我國棉花雜種優勢已在生產上應用。但是,目前棉花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未配套之前,多采用人工去雄授粉法來生產棉花雜交種。為了解決工效低,雜交成鈴率低,雜交鈴內種子粒數少鈴重低的“三低”現象,應采取以下措施。
(一)選好種好制種田 制種地要選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灌排水條件好,無枯黃萎病的棉田。制種田父母本的種植比例一般為1:4。為保證制種田的親本個體發育好,提高棉株的成鈴率,增加鈴重,去雄、采粉、授粉方便,減少蕾鈴脫落和機械損傷,種植密度宜稀。一般每畝留苗3000株左右為宜。行距宜寬,寬行不少于90一100厘米。制種田應在開花嚴格選擇制種交配的“種株”,并做好標記和拔除雜株、劣株。
(二)熟練掌握雜交技術 為了更好地開展雜種優勢利用,應固定專人,培訓人員,建立崗位責任制負責制種工作。制 種時應在預選的“種株”上選擇第2到第10個果枝上,靠近主莖第 l、2果節上的花朵來進行去雄、授粉。去雄,一般采用徒手去雄,即在棉花開花期間,每天下午把作母本翌日要開的花苞,用左手捏住花柄,右手剝開苞葉,用大拇指甲從花萼切入花冠基部,環狀剝去花冠和雄蕊。去雄要去凈,還要注意不損 傷雌蕊和苞葉。去雄后應立即套上消毒的麥管,以防止昆蟲傳粉串交,并掛牌以便授粉時尋找。授粉一般在第二天上午8時,花藥開裂時進行。先用采粉器、鑷子或毛筆采集花粉,收集在小瓷酒杯內。授粉時先去掉麥管,再用筆蘸飽父本花粉,均 勻充分地涂抹在雌蕊的柱頭上,爾后套上麥管,并做好標記。
(三)做好制種田的收獲 棉花吐絮后,制種的雜交鈴要有固定專人收摘。先收雜交鈴,再收親本,千萬不要混收。收獲的雜交鈴還應分曬、分軋、分存,以待明年播種。
(四)雜種良法配套 雜交種子數量少,應提高利用價值。 因此,種植雜種棉花最好采取冷床育苗,薄膜育苗或芽苗移 栽,以延長生育期,充分發揮雜種優勢的增產潛力。雜種的種子生活力強,發芽率高,出苗快,生長勢強,發棵早,枝葉茂密。 所以種植密度要合理,株行距的配置要適當,做好整枝打杈工作,徹底防治病蟲害,以利充分發揮雜交棉的豐產特性。根據 種植雜交棉的經驗,應采用“前期早施肥,控制蕾鈴肥,重施花鈴肥,飽澆盛鈴水,后期看苗適當補施肥”的栽培管理措施。